近日,多家银行正加速出清信用卡资产包、压降信用卡业务规模,并借助消费贷快速发展的势头,积极布局个人消费贷领域,以期优化零售业务结构。
受访人士表示,近年来,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出现明显调整,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压降,而消费贷则成为银行发力重点。这一转变背后,反映了银行业在零售信贷领域的战略调整。
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业务
近年来,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。对此,银行主动压缩相关业务规模,清理历史遗留风险。近期,不少商业银行正加快处置以信用卡为主的个贷不良资产包。银登中心数据显示,3月8日至3月17日,市场一共挂牌了20批信用卡不良贷款资产包,规模达86.53亿元,占同期个贷不良资产包的83.31%。
同时,多家银行正收缩信用卡发卡量,部分银行还关停了旗下信用卡分中心,还有一些信用卡权益呈现“缩水”趋势。
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《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》显示,截至2024年末,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共计7.27亿张,同比下降5.14%,与2023年相比,存量信用卡总规模减少了约4000万张。
3月17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,同意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东北分中心终止营业,这是继今年交通银行关闭多地异地信用卡分中心后,又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跟进关闭信用卡分中心,同时也是今年被关闭的第1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。此外,今年亦有多家银行降低了信用卡积分兑换比例,减少了优惠活动,甚至取消了部分高端卡专属权益。
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遇冷,核心原因在于前期粗放扩张积累的风险有所暴露。同时,监管政策调整也对信用卡业务模式形成了约束,例如“信用卡新规”设置了睡眠卡比例上限,倒逼银行清理无效账户。此外,移动支付场景下第三方支付工具分流了信用卡的基础支付功能,年轻客群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信用产品,传统信用卡在场景嵌入和用户体验上的竞争力相对弱化。
积极推广消费贷产品
与信用卡业务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消费贷业务正成为银行信贷投放的“新宠”。近期,多家银行积极营销推广旗下消费贷产品,推动“2字头”消费贷利率不断下探。
业内专家表示,消费贷具有期限短、利率高、风险相对可控等特点,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收益。薛洪言认为,信用卡业务规模缩减与消费贷款规模快速增长,反映出银行业在零售信贷领域的战略调整。从客户结构看,信用卡业务覆盖客群呈现明显分层特征:优质客户占比偏低,中低信用等级客户占比较高,其中分期业务主要集中于信用评级偏低的客群,这也成为信用卡资产质量的主要风险点。业务重心从信用卡向消费贷款转移,实质上是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的业务优化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压降信用卡业务规模有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,降低风险敞口;同时,发力消费贷业务则有助于银行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,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而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,银行在拓展消费贷业务时也需注重合规性,避免风险累积。
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零售银行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方向。面对净息差和利润下滑压力,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应立足自身禀赋和优势,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,优化金融资源配置,有的放矢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努力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,通过量价平衡等方式提升净利息收入。
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版权与免责声明 |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 电话:0791-86849032
|